及时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关键一招。兰陵县磨山镇大力推动并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机制,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一、发挥群防群治力量,建强调解组织
磨山镇42个村均成立了调解委员会,共推选438名调解委员会成员。人员构成上包含村 两委干部、网格员、村民代表、公益性岗位、红白理事会会长等,还将离任干部、退休人员、法律顾问及企业知名人士吸纳到调解组织,进一步强化调解队伍。立足镇域实际,组织调解员广泛开展纠纷摸排工作,及时获取引发矛盾纠纷的苗头性、倾向性预警信息线索,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准确把握辖区各类矛盾纠纷动态和重点人员动向,超前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
二、完善调解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在调解工作中,镇、村两级调解组织始终抓住一个“早”字,在发现矛盾纠纷的第一时间就立即介入,防止矛盾激化。在调解的方式上重视情和理,调解人员通过与双方当事人讲道理的方式,分清是非,区分责任,化解双方纠纷,从根本上消除矛盾,达到和睦相处的目的。建立定期分析研判机制,村每周、乡镇每半月对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分级核查上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情况。推动多调联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积极整合各方面调解资源,形成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强大合力,做好“诉调对接”、“访调对接”等,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有机结合,提升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
三、树立特色调解标杆,打造品牌调解室
磨山东村成立了“乡音和为贵”调解室,调解团队由老党员、公益性岗位人员、网格员和村“两委”干部组成,一名专业的律师担任调委会的法律顾问,强化了法治保障,调解团队各司其职,忙碌而有序的开展调解工作。自成立以来,“乡音和为贵”调解室已成功化解 40 余件纠纷、信访案件,真正的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风险不外溢”的基层治理目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情不为所动,法则彰显公平。磨山镇派出所成立了“老潘”调解工作室,调解室主任潘庆春,是有着20多年派出所工作经验的老辅警,善于从法律角度严谨分析问题。法律就是明确的标尺,能清晰界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让纠纷当事人明白各自行为的法律边界,知道冲动行事的后果。当双方意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就会回归理性,以法律为准绳去探讨解决方案,这也是调解成功的关键一步,让纠纷解决有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四、扎实推进镇级综治中心建设,打造矛盾化解“桥头堡”
磨山镇预算投资40余万元,以为民、便民、实用、实效为标准,依托镇综治信息化平台和县大蒜商会办公场所新建镇级综治中心,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中心楼内面积500平方米。建设完成后,组织信访、综治、热线首发、公安、司法等部门入驻,将政法各部门深度融合,形成信息收集与矛盾调处的前沿阵地,建立联勤联调运转机制,实现各部门协同作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设立心理咨询、法律服务、信访接待、调解协商、“两代表一委员”议事等功能区,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下一步,磨山镇将突出党建引领作用,继续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深化平安建设的重要抓手,深入群众、倾听民意、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协同发力,做到风险隐患排查彻底、化解及时、稳控到位,力求事事有回应,建立“接诉即办”闭环机制,及时高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