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下行压力普遍加大的不利环境,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富民强县”目标,统筹推进调结构、促增长、保稳定、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县经济实现平稳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亿元,增长7.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6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6亿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93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2元,增长10.1%。全县进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进出口总额2.94亿美元,增长108.6%,增幅居全市第一位。
(一)三次产业稳中有进。农业经济亮点纷呈。蔬菜产业化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加快推进,新增优质农产品基地5万亩、“三品一标”认证6个、家庭农场88家,创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家、国家级示范社4家。在2015年首届中国蔬菜品牌大会上,我县被评为“中国十大蔬菜之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基本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全面完成,954个确权村庄完成证书颁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在全县推广了“联户担保、菜农自治”监管模式,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为99.7%,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工业经济逆势前行。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5亿元,增长11.2%;实现利税54.2亿元、利润33亿元。15家企业被列入市级“双百”企业,1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20亿元、6家企业过1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鼓励引导兰陵籍在外成功人才回乡创业,全年实现115名在外人员回乡创业,签约项目121个、落地项目79个,计划投资103亿元。服务业持续繁荣。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0亿元,增长7.5%;服务业实现国地税收入11.6亿元,增长7.1%。新增就业人员10400人,增长10.6%。物流商贸业蓬勃发展,兰陵大厦、龙之梦等项目在建商业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已完工并投入运营;山东银座、临沂九州等省市大型商城超市入驻我县;物流业实现利税3.5亿元,增长25%。文化旅游业实现新突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兰陵(苍山)蔬菜产业博览会和第二届中国兰陵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兰陵国家农业公园被纳入全省十大精品旅游线路,鄫国故城保护性开发、邓王古城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6亿元,接待游客人数160万人次,增长40%。
(二)发展基础不断增强。项目支撑更加有力。50个县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7.4亿元,其中18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7.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4%。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的万头生态奶牛养殖基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内500强山钢集团总投资60亿元的济钢集团球墨铸管项目成功签约并开工建设,荣庆物流与韩国希杰集团通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园区设施日益完善。加快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盈熙生物医药为龙头的医药产业园,以金美尔机电为骨干的机械制造加工园,以爱普森为代表的新型建材园,以AD/FD食品为支撑的食品加工园、以普金和史贝美肥料为骨干的现代农业物流园,以点豆“互联网+”和时代三农网为支撑的电子产业园的六个“园中园”发展格局。临沂生物医药产业园、临沂商城棠林地产品加工业产业园、车辋建材产业园园区功能配套日益完善,产业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三引一促”成效显著。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级专家5人、“泰山学者”3人、北京“海聚工程”专家2人;引进高学历人才128人。规划建设了国家级专家创业园,我县获评“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招才引智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融资规模持续扩大,提前超额实现“三年倍增”计划,全县银行业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3.2亿元,较年初增加25.9亿元,居全市第三位;各项贷款余额167.2亿元,较年初增加28.9亿元,居全市第四位;存贷结构不断优化,余额存贷比63.5%,新增存贷比111.7%。银行化改革全面完成,兰陵农商行正式成立;全年新增民间融资服务公司3家,运发物流有限公司在齐鲁股权挂牌,山东远东国际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
(三)城乡发展统筹推进。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4.4%,实施了全国双拥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的四城联创工作。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新建、改建文峰山景区路、后院环山路和鲁城平寺线等16.5公里,完成枣北线(东二环)南段、代村知青园区道路等重点道路工程和县城东环路、南环路改造提升工程,实施了滨河东路南延道路建设工程,新建、改建村级道路30多公里。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实施了中兴居委片区、龙庄片区、自来水片区、造纸厂片区等19个片区改造。建立了城市自行车管理系统,新增公共自行车800辆;改扩建供水管道17km,供水面积达25.6平方公里。创新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在县域范围内基本建立起了“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了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率、环卫基础设施配备使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代村获得“山东省宜居村庄”荣誉称号。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改善。顺利通过国家“迎淮”核查组考核验收,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和水污染防治,全县19家重点涉水、涉气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并与市县环保部门联网,列入“十二五”规划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的12个项目全部完成。
(四)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坚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落脚点,以50件民生实事为抓手,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2015年全县民生领域支出33.1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6.05%。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政府专家组评估验收,全年教育支出达10.9亿元,增长29.1%。重点实施了165所学校254个校舍标准化建设项目,全部消除了不安全校舍;开展了272所学校运动场地改造,以及实验、图书等教育基础设施的配备及信息化建设;东城实验学校、新四中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大城乡低保、退伍军人安置、就业再就业培训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城镇低保、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800、3000元,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81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机关事业单位人均月增加津补贴716元。深入推进安居工程、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前超额完成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任务。切实抓好精准扶贫,投入资金1984万元,积极开展扶贫产业扶持项目和扶贫小额信贷,在22个省直第一书记村和71个省定贫困村开展扶贫产业扶持项目。“十二五”期间91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全部脱贫。全面推行药品集中采购、基本药物制度,县人民医院东城新院、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县妇幼保健院病房大楼等项目陆续启动。加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农村文化广场860个, “一村一年一场戏”、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和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民运动会。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信访形势良好,全县文明程度、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明显提高。妇女儿童、新闻广电、统计审计、档案史志等其他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发展方式比较粗放,面临着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主导产业规模偏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平衡,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克服和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2016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一年。全县上下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认真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完成市里下达的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任务。
(一)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推动三次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实现持续增收增效。以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加快代村现代农业示范园、西部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东部优质大蒜生产示范园、庄坞优质牛蒡生产示范园、金岭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积极争创知名农产品品牌,新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5万亩,新增认证“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30个,申报国家级名优农产品1个,省级名优3个,市级名优6个,创建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场3处,市级6处。强化品牌建设,新培育山东省著名商标5件、山东省名牌产品2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小流域治理、青龙河治理、小型塘坝加固等农田水利重点工程,夯实富民强县基础。巩固山东省绿化模范县创建成果,新造林2.2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3.5万亩,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二是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坚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做大做强矿产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医药、战略新兴产业五大主导产业集群,拉长加粗产业链。大力推进企业“二次创业”,对“双20”企业科学制定年度发展目标,明确培植方向,加强运行调度,帮助企业研究制定扩张规划,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加大投入,上项目扩规模,做强主业,做大总量,增强产业引领和辐射带动能力。继续做好中小微企业管理提升“千百万”活动,落实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建设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大厅,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助力企业发展。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主营业务收入10亿级企业达到8家、纳税过5000万元企业达到13家,“双20”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8亿元、利税12亿元。三是加快商旅突破,拓宽服务业繁荣发展新空间。加大对荣庆物流、天勤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等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扶持力度,推动物流资源整合,提升物流业社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积极发展商贸综合体、仓储式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提高商贸服务业档次水平。以5A级标准改造提升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景区,搞好会宝湖、压油沟、邓王山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启动荀子文化园、萧氏文化园二期工程,打造“文化兰陵、生态兰陵、魅力兰陵”新形象,叫响“圆梦之旅、品味兰陵”新品牌。争取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新创建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A级景区达到10家。
(二)强化“三引一促”工作,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力。一是以提升质量为关键,扩大“三引一促”工作成效。着力提高招引的针对性,充分发挥骨干企业产品升级、新上项目的主体作用,利用优质资源、品牌与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对接,开展战略合作,把自身优势转化为招商优势。年内完成招商引资85亿元以上,引进过亿元项目25个以上,过20亿元项目不少于1个。组织开展招才引智推介会等活动,力争新引进院士工作站1家,引进先进技术20项,实现“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引进工作的新突破。加强与兰陵籍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等组织及其他兰陵籍在外创业人员的联系,争取100名兰陵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业。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引进境外合作伙伴,引导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多渠道推动利用外资量质齐升。积极推进韩国希杰集团与荣庆物流合作项目,争取我县实际利用外资额实现历史性突破。年内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1亿美元,同比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二是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提升“三引一促”服务水平。今年我县确定的60个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34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0亿元。要进一步优化资金投向、投速、投量和投效,以济钢球墨铸管、琦泉生物质热电联产等大项目好项目为抓手,在全县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新高潮。狠抓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半月一个节点”的任务要求,认真细化项目节点推进计划,及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加强部门联动配合,积极协调解决土地、资金、拆迁等瓶颈制约,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加强项目储备,以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规划实施和我市实施“退城进园”政策为契机,紧盯重点区域,积极与市区相关企业沟通对接、搞好服务,高水平、高标准策划、储备一批产业带动强、财税贡献大、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三是以园区建设为支撑,提高“三引一促”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功能配套,增强产业吸纳能力。经济开发区力争全年实现招商引资过亿元项目6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2个,过5亿元项目3个,至少引进1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或行业10强企业,形成“引进一个、影响一批、带来一群”的联动效应,积极引导金美尔、科洛夫、津兰特聚等骨干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产品增值、企业增效,争创全市先进开发区,在全市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再前进1个位次。加大中国兰陵创业园暨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临沂生物医药产业园(南区)规划建设力度,制定出台创业园和产业园规划框架,明确园区发展目标、产业定位、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把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成人才集聚的高地、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摇篮。矿业循环经济产业园、临沂商城棠林地产品加工产业园、车辋建材产业园和其他乡镇工业集中区,按照集约化、特色化要求,加快提升园区功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抓住我县被纳入临沂市城市密集带动区的良机,有序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提升城镇发展质量。一是提升县城整体水平。统筹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位,积极融入临沂市“半小时城市生活圈”。有序推进城中村、棚户区和危旧住房改造,实施职教中心家属院片区、电影院片区二期等“十大片区”征收改造。规范推进东城新区开发建设,滨河东路南延工程和9号路南段工程按计划建成并通车,实施自来水厂、信用联社、第四加油站、3号路等工程项目。着力抓好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加快提高集中供热覆盖率。二是着力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快兰陵、尚岩、神山、向城等示范镇、重点镇建设,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镇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将其打造成县域产业成长的新载体、创业发展的新平台和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增强示范带动效应。统筹推进一般镇(乡)建设,打造一批经济强镇,培育发展一批综合型、工矿型、工贸型、农贸型、旅游型特色小城镇,促进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型。三是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方向,科学引导农村居民点建设,保护和传承乡村地域文化特色,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科学编制村庄布点规划,优化村庄布局,以中心村为核心,以城镇功能标准,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县农村新型社区力争达到36个,入住社区25个,“气上楼”社区达到25个,“水治污”社区15个,“暖入户”社区25个。四是优化城乡发展环境。巩固扩大大气污染整治成果,深度治理污染行业,统筹做好建筑扬尘治理、机动车尾气治理、秸秆禁烧等工作,确保空气质量全市排名不断前移。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常态化管理,全县污水处理运营规模达到6万吨。优化城乡公交线路,完成33个村的村庄道路硬化“户户通”工作,建设1个道路硬化“户户通”示范片区;增加公交车辆、公交站点和发车班次,在城区建新能源汽车充电站2处。
(四)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一是统筹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围绕政府更好履行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以“四张清单、一个平台”为主架构的权力运行体系,努力把兰陵打造成全市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县区。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县内医疗资源,在医联体合作模式、协作机制等方面进行多元化探索,建立县乡两级双向转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作机制。加快推进社会办医,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上规模、专业化的医疗机构。完成县妇幼保健院病房大楼、精神卫生中心新院区项目建设,对475处乡村一体管理村卫生室按“五室一房”标准进行全面改造,大额医疗救助起付线和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18万元、50万元。巩固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全县土地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为基础,建设县级产权交易中心,乡镇建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和交易大厅,实现全县统一联网,强化土地流转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服务,建立土地确权数据库。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解决无户口人员户口登记问题。全面完成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动产登记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二是坚持创新发展,努力形成推动科学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结合国家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96条普惠政策制定相关行动方案,从政策保障、资金扶持和专业培训上给予全方位支持,在全县掀起创业创新的新热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技兴企”行动,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大对矿产、木业、化工等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深化产学研联合,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逐步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建设“两个全覆盖”,力争全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7家,实施市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4个,实施工业技改项目70个。推动金融体制和金融组织、产品、服务模式创新,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推动科技与金融、产业投资与创业投资相结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广应用PPP模式,逐步破解政府投资项目融资难问题。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幸福新兰陵建设。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力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新建、改扩建驻城学校11所、乡镇学校24所,总建筑面积38.7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6.3亿元。严格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扩增小学和初中招生规模160个班,消化40%左右的“大班额”问题。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增强就业和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兰陵家庭服务就业创业中心、县零工市场,为务工人员创业、就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0人,培训各类职业技能人才6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积极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援助工作,失业人员再就业3000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实施好扶贫产业扶持项目,在全县121个省定贫困村普遍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年底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户,实施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沂蒙革命老区创新试点项目,全年完成脱贫人口2.6万人。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心城区文化惠民设施使用人次达到40万人次,完成专业剧团送戏下乡800场以上,送电影下乡7200场以上,完善提升农村文体小广场及“村村响”服务功能,每个乡镇都有一支常年在基层演出的庄户剧团。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推进“平安兰陵”建设,提高处置公共突发事件能力。加大对残疾人、妇女儿童、老龄事业的投入,统筹推进拥军优属、防震减灾、外事侨务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全面完成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支持下,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风貌,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开拓奋进,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新兰陵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