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陵县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 索引号 lanlingjxj/2021-0000057
  • 发布机构 兰陵县工信局
  •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 发布日期 2021-05-25
  • 文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名称 兰陵县“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兰陵县“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兰陵县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202101

 

十四五时期是兰陵全面实施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打造速度兰陵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国制造2025山东行动纲要》、《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临沂市十优产业规划(2019-2025年)》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兰陵县全面实施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通过培植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发展利税大户,以精准服务企业、加大技改项目投资、信息化引领、企业家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创造力、竞争力、吸引力,推动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 工业经济逐步提升

2020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68.66亿元,十二五末相比实际同比增长31.3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收8.6亿元,十二五末实际同比增长225%一、二、三总产业占比分别为:27.6:20.6:51.8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正在稳步提升,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拉动不断增强。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时期,全县逐渐形成以矿产建材、装备制造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为支柱,新材料、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产业体系。依托会宝岭铁矿、中钢集团、金玺泰集团、临沂中联水泥等壮大矿产建材业发展,2020年,矿产建材业实现产值83.22亿元,占比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9.34%;依托国铭球墨铸管、德鹏金属科技、金美尔机电等企业,壮大装备制造业发展;2020年,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43.32亿元,占比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5.68%

三、提档升级步伐加快

十三五时期,全县大力实施技改工程和规上企业培育工程,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规模发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自2016年以来,全县技改项目总投资呈现曲线上升趋势,工业投资规模总量稳步提升,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工业发展新增长点加速集聚,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40个,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00亿元,较明显提高山东国铭球墨铸管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的整体搬迁升级改造项目、兰陵县太平村铁矿投资1.8亿元的露天转地下工程、临沂华龙热电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的搬迁扩建项目续建工程、兰陵县益新矿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的年产30万吨高纯砂和1万吨球型硅微粉项目等一批拉动效应明显、带动力强的技改项目先后落地投产。

四、科技创新大幅提升

十三五时期,全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在原有技术水平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引进、吸收、再创新力度,加快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应用。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工业经济发展动力逐步由要素投入转向科技创新。截至2020年底,全县工业高新技术企业22家;全县工业企业建有科技创新平台46个,其中省级科技创新平台7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39个。建有兰陵经济开发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站1处。

五、创新成果初显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县工业科技创新成果初显成效,共有38个创新项目列入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其中益新矿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球形硅微粉科技研发项目被列入“2019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入库项目名单“2019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第一批)拟立项项目名单;获得有效发明专利200余件;兰陵美酒获得山东省知名品牌;兰陵美酒、中联水泥、国铭铸管等6家企业列入山东优质品牌培育企业;获得市长质量奖企业1个,市长质量奖个人2个。参与国家标准制定3个, 主持制定省地方标准2个,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个。

六、绿色发展有序推动

十三五期间,坚持绿色发展主旋律,以淘汰过剩落后产能、锅炉窑炉改造、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为重点,对铸造、化工、建材、板材等高耗能行业开展节能减排,全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下降。2016年以来,实施锅炉改造110 家,累计节能量20万吨标准煤。加快淘汰过剩和落后低效产能开展工作,全县共涉钢土小企业9关闭拆除窑口小于24门的轮窑页岩砖生产企业4家;淘汰化工企业9家,淘汰产能230万吨;淘汰板材企业2家,淘汰产能200万张胶合板。

七、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时期,兰陵县工业经济发展载体建设不断提速,经济开发区、装备智造产业园、棠林工业园、苍山工业园、萧氏产业园、农业企业园一区五园协同发展,产业集聚态势更趋明显。装备智造产业园,严把安全、环保、投资强度、亩均税收、万元GDP能耗5项指标,用全年新落地开工30个过亿元工业项目目标引领全县上下抓发展上项目。“一区五园”全面起势,园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以国铭球墨铸管为龙头建链补链,招引德鹏、美利林等一批制造业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47.35亿元。市场主体加快升级,累计新增“小升规”工业企业110家,纳税过亿元企业达9家,过5000万元企业达14家。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00个,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20亿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为企业减免各类税费30.32亿元。

八、两化融合深入推进

“十三五”期间,大力推动企业上云步伐,重点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工作,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共参加两化融合评估180余次;中联水泥公司在现有的13个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同国内独角兽华云数据集团达成合作,率先实施公司整体上云。同时中联水泥在获批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的基础上,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认证”;国建环境公司的“智慧危废运营云平台”是中材环境和阿里云工业互联网公司合力打造的一个面向危废处置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台利用阿里云的IaaS层基础计算能力,以及PaaS层工业数字化工厂运营中心和物联网边缘计算,实现满足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行业生产运营管理的SaaS层应用。也是我县第一个较为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020年,我县共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企业1家,上云企业29家。

第二节 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时期,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渐趋完善,工业发展跃上新台阶。但综合多方面分析,兰陵目前仍然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期阶段,工业占GDP比重仍然较低,远未达到工业化中后期指标标准,与其他县区相比,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发展不充分仍是当前兰陵工业经济的主要矛盾,扩容提质、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平台不优,创新平台使用率偏低,人才支撑作用小。目前,企业基本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主导产业创新体系,缺乏以研发共性技术服务为基础的新型研发机构。

(二)企业技改项目投资力度偏小、升级意愿较弱。从技改项目的类别来看,兰陵县主要是传统项目多、新兴项目少、粗放型项目多、高精尖项目少,这也就导致技改项目的投资力度偏小,我县粗放型产业较多,技术要求较低,技术改造升级的间隔周期较长,甚至几乎不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提升。

(三)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影响较大疫情导致海外订单大幅减少,导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不高,企业订单丢失严重,严重影响了工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导致企业对未来市场前景判断的不乐观,减弱了升级改造的积极性较低,部分有改造意愿的企业也暂缓了改扩建计划。

二、装备制造业需继续补链强链

产业规模小,层次低。我县装备制造业基础薄弱,企业少,整体规模偏小,仅有1家产值过30亿元的骨干企业;缺少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没有高装备、智能化、高端大型重型成套装备制造企业。

产品单一,竞争力不强。多数是配件加工企业,没有成套或整机生产企业,产业链、价值链处于低端水平,创新体系不健全,没有品牌建设,市场竞争力低。

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我县装备制造业都是单打独斗,在本县域内没有形成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条,不能形成协同创新,没法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三、规上工业企业偏少企业家素质偏低

(一)工业规模总量依然偏小。与全市其他县区相比,不论在企业规模、经济效益,还是经济发展速度方面,都还有一定差距,截至目前全县仅有106家规上工业企业,在全市中仅比蒙阴县、郯城县多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58%2020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8.66亿元,总量偏低,仅占全市的3.48%

(二)企业发展层次仍然不高。多数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缺乏准确定位和长远规划,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不高。部分企业内部管理比较粗放,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生产方面,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低,目前仅会宝岭铁矿、中钢山东矿业、中联水泥等少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程度相对较好,绝大部分企业的发展没有充分融入信息化,无法实现两化融合智能车间、数字工厂的现代高科技企业更是难以实现和达到的。

四、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不足

(一)我县新材料企业较少。新材料企业分散,规模较小,企业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条,没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管理。主要产品包含球磨铸铁管件、高分子材料、墙体保温材料、防水卷材等,传统产业多,前沿高技术产品少,产品单一,企业竞争力薄弱。

(二)产业布局不合理。新材料企业创新认识不足,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少,惧怕风险点,满足现状,缺少高技术人才。我县产业现状决定了信息化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尤其是传统行业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认识不到位,不愿意投资进行技术改造,满足于现状。

五、要素制约越发明显

资金方面:由于经济压力下行,企业流动资金紧张,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土地方面:全县工业用地储备不足,有项目无土地,工业经济发展受限。人才方面:和大城市相比较,我县在吸引人才方面缺乏优势,高素质人才紧缺。高学历、高职称企业家数量较少,这对未来全县打造技术创新优势、产业链竞争优势等新竞争优势形成严重制约

第三节 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环境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未来五年,我县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阶段特征和动力支撑都将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

一、有利条件

1、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十四五”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格局面临重构,全球价值链进入大调整、大重塑时期,欧美发达国家推动实施“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等战略,科技进步影响深远并伴随众多不确定性。反观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迎来了开放发展新机遇。“一带一路”有效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全球经济治理拓展完善、各国民生福祉提升,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前所未有地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为改革开放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朋友圈伙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促进了国内外大量的产业和资本将继续加速转移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为我县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2、产业发展政策机遇。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鲁发【2018】9号,市政府出台了《临沂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临发【2018】16号,明确提出实施“8+8”产业培育计划、构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拓展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强化新旧动能转换政策保障、建立健全清单式落实体系;兰陵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多角度激发企业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以亩产效益评价为抓手,就促进我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印发《关于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这为我县的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

3、区域性经济组织叠加带来的机遇。2018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淮海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淮海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山东省委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半岛城市群,出台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至此淮海经济区与鲁南经济圈相交于兰陵。兰陵县要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承接徐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借助连云港新亚欧大陆经济走廊东方起点和陆海交汇枢纽的作用,打开兰陵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加快融入淮海经济区的协同发展。山东省委把鲁南经济圈发展定位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海流域经济隆起带,二圈叠加,区位、交通、政策、市场、资源、技术等要素实现倍增,这也将为兰陵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主要挑战

1、发展空间受限与土地低效利用并存。“十四五”期间,我县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压力,部分传统产业发展空间压缩。国家严格控制非农业土地供给,土地资源已难以支撑企业入驻的需求,可开发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凸显。高端研发、新兴产业用地紧张与部分传统制造用地低效闲置并存,区域内占地面积大、产出低的项目难以快速清退,影响发展质量提升。旧厂、旧村和未利用地等低效空间较多,区域功能布局碎片化,产业对接不协调,造成产业布局没有很好地形成协同集聚效应,同时,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增强,增加了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制度,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深度治理与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完善更加紧迫。

2、区域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从市范围看,临沂经济发展重心进一步向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开发区转移,沂水、费县等县区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兰陵工业面临着“不进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形势。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但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另外我们也要看到优势,特别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提出打造鲁南经济圈工业强县”的目标,并策划了“一区两级多”的建设,通过兰陵的交通、位置、资源、人才、领导力优势,使兰陵的发展进入了“高铁时代”、“强农时代”、“两山时代”、“工业时代”、“六城同建时代(即高铁新城、田园新城、兰陵王城、生态福城、文旅古城以及提升老城)”,依托“一区两级多园”、5个县级领导招商专班,“十四五”时期计划每年招引不低于30个过亿元的工业项目。全县上下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扩量提质,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兰陵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以打造“速度兰陵”“鲁南经济圈工业强县”为定位,以提高质量发展和效益为中心,紧抓“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立足特色优势产业,瞄准新兴产业和先导性产业,以产业规模体量化、产业结构更优化和要素支撑更强化为目标,提升产业规模与实施转型升级并举,保持比较优势与形成竞争优势并举,整合优惠政策与创新招商模式并举,调整产业布局与形成错位分工并举,呼应国家战略与构建特色载体并举,强化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要素支撑发展新经济,奋力将兰陵打造成为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高地。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系统布局,统筹发展。树牢全局观念、强化系统思维,依托“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坚持产业、项目、平台、区域、空间、人才统筹规划、统筹布局、统筹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系统性。

坚持创新驱动,智能发展紧盯产业发展趋势,加强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围绕优势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全面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速构建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发展。

坚持龙头带动,集聚发展。加强外引内招,强化重点支撑项目建设,打造一批行业地位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大型龙头企业,全面推动产业聚集区建设。构建产业配套协作体系,加速形成产业群体竞争优势、规模效益和扩散效应。

坚持质效优先,绿色发展以提高产业质量效益为中心,实施质量品牌战略,优化产品供给。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推动产业结构向清洁、高效、低碳方向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科学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汇聚发展动能。加强战略研究、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营造风清气正的投资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围绕总量突破、结构优化、动力更新、主体壮大、质量提升、人才支撑、两化融合、绿色低碳等八大方面,奋力打造鲁南经济圈的工业强县,全县“十四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为:

——鲁南经济圈工业强县。把建设鲁南经济圈工业强县作为“十四五”时期兰陵发展的核心目标,举全县之力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用新理念、新视角、新路径加快“工业强县”,实现兰陵工业后来居上。到“十四五”末,总体实力更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家,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达到2家、过50亿的达到5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进入全市上游。主导产业更强,按链式思维组织工业经济,在以坚韧全产业链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中造就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矿产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提升壮大,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器械、电子科技、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力争5个产业产值过百亿,现代产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创新能力更强,通过强化科技投入、扶持各类平台、推动“两化”融合、培育单项冠军,兰陵集聚创新资源的能力、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兰陵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省以上创新平台达到20家,兰陵科技城成为活力充沛、能量充盈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经济比重达到46%,“四新经济”占比至少达到35%。带动作用更强,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40%左右,规上工业经济提供税收年均增长20%,税收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0个,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优化为22:40:38。工业成为提升一产、促进三产、创造财富、群众增收、改善民生、提升文明的顶梁柱,成为推动兰陵走向现代化的强劲主动力。

——总量突破。“十四五”末,全县工业占GDP比重提高到40%以上(目前一、二、三产业占比为27.6:20.6:51.8),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优化为20:40: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44.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38%左右。

——结构优化。“十四五”末,我县矿产建材、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新兴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培育壮大新材料、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

——动力更新。“十四五”时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60亿元,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完成200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0 %、18%。实施设备投资超500万元技术改造项目200个以上,实施省市重点工业技改项目40个以上。

——主体壮大。“十四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300家,产值突破100亿元企业达到2家,产值突破5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产值突破1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新增挂牌上市企业(主板、创业板、新三板)5家。

——质量提升。“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达到6%以上,获得省市以上质量奖5个。到“十四五”末,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市级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60%以上,新增国家级研发机构2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5个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以上,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1个,省级单项冠军2个,瞪羚企业5个,专精特新企业10个和沪深上市企业2家。

——人才支撑。“十四五”末,引进5名纳入国家级人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人以上,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载体数量比“十三五”末翻一番。省级及以上技术平台达到30个以上。

——两化融合。“十四五”末,智能装备应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资源能源利用率明显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保持全市前列,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流程型制造业企业数据自动采集率达到80%以上,离散型企业装备数控率达50%以上,打造5G及互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现场3处,争取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个以上,新增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家以上,新增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5家以上,注册上云企业覆盖率达90%以上。

——绿色低碳。“十四五”末,发展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改善,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以及节能减排主要指标优于全省同行业平均水平,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个以上,新增国家级绿色产品5个以上,严格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

 

第三章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以“一区多园”为载体,积极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严把“环保、安全、投资强度、亩均税收、万元GDP”五项指标,加快项目引进建设,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一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围绕“园区化、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坚持规划引领、效益优先,在现有“一区五园”基础上优化全县产业园区形态和布局,把“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向园区集中,做大做强重点园区,做精做专特色“园中园”,形成空间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中配套的园区优势,构建布局合理、良性互动、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一区多园”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

“一区”。即经济开发区,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盘活低效用地资源,改造提升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器械、电子科技、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打造全县新旧动能转换的引领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多园”。即棠林工业园、苍山工业园、美酒产业园、农企园等特色园区、专业园区。立足园区比较优势,突出智能制造新材料和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智造产业园和泵阀产业园、硅基创新园等特色“园中园”,延长产业链条,增强集聚效应,发展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加快实现兰陵由矿业大县向矿业强县的转变提升。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国家农业公园、农高区、农企园等载体平台,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兰陵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提升。

专栏1  各类园区主导产业及发展定位

园区名称

主导产业及发展定位

装备智造产业园

突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发展导向,以国铭球墨铸管为龙头,带动壮大精密制造、装备制造、硅基新材料等产业,打造苏北鲁南地区制造业新的增长极。

农业企业园

依托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示范优势,重点发展智慧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电商物流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和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中国农业“绿谷”和现代产业新城,成为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

棠林工业园

积极融入临沂主城区发展,瞄准医疗器械、中医药、非化工类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集群。

苍山工业园

着力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精密制造等新兴产业项目,打造兰陵工业经济新优势。

硅基创新园

以石英矿采选、优质硅基材料(工业硅、有机硅、多晶硅等)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硅基新材料制品(新型显示、太阳能电池、特种玻璃制品等)为主导产业板块,打造硅基新材料“创新智造”示范区。

泵阀产业园

充分发挥短流程铁水和铸件制造优势,围绕上下游配套,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打造集阀体铸造、泵阀生产组装、推广销售、科技研发、会展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专业园区。

兰陵科技城

集人才引进培训、新产品检验检测、高新技术成果研发与孵化等功能于一体,打造全方位科技服务综合平台。

 

二节 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突出兰陵矿产和农业资源优势,重点推进装备制造、矿产建材、食品加工、酿酒等传统特色产业集群化、品牌化、智能化发展,加快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努力培育千亿级产业链和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装备制造突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发展导向,高水平推进装备智造产业园建设,围绕构建“铁精粉—装备材料—智能制造”产业链,积极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加快无机—有机聚合物陶瓷涂层球墨铸管等关键技术突破,力争每年引进10个以上重大项目,5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将装备智造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苏北鲁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增长极。以矿山安全、高效、智能开发关键技术及装备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智能矿山采掘装备。探索创新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在线增值服务、分享制造等“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模式,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化班组(车间),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争取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个以上,新增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家以上。

专栏2  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园区、项目

兰陵县装备智造产业园、山东兰陵泵阀科技产业园项目、临沂华翔鑫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兰陵制造基地、车载智能制冷机生产项目、高端中频电炉及电炉配件生产项目、兰陵县工程机械配件厂工程机械属具制造(破碎锤)项目、菏泽凤翔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轻量化钢圈项目、塑料编织设备项目、年产40万台自行车项目、阀门铸造及加工配套项目、金泰永安钢瓶项目、报废汽车智能化拆解及零部件再制造项目、石灰石管状输送皮带机及其配套系统项目、捷思互联科技电子产品项目、年产91000米母线槽项目、年产8万吨钢塑管项目。

——矿产建材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以及综合利用,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动传统矿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矿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整合矿产资源采选与金属冶炼、深加工链条,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本地产业配套率。鼓励冶金企业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加强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由原材料提供向终端产品生产延伸。积极对接大型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等,适时启动兰陵镇铁矿资源开发以及后续产品深加工。整合石膏矿业资源,适时推进石膏产业发展。依托会宝岭铁矿、中钢山东矿业、中联水泥、国铭球墨铸管等企业,大力推进大数据+数字化矿山系统建设,创建一批自动化水平高、生产效率高、安全系数高、单位产量耗能低、技术水平先进的现代化绿色矿山企业。支持优势骨干建材企业向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服务、物流一体化方向发展,形成“做大一个、跟进一批、带动一片”的龙头带动效应。力争到“十四五”末,矿产建材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培育产值超100亿元企业1家、超30亿元企业2家。

专栏3 矿产建材领域重点项目

    凤凰山铁矿项目、鑫耀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生产项目、年产70万张饰面板项目、年产100万平方米聚氨酯复合保温板项目、年产5000万张建筑模板浸渍纸项目、龙秀新型建材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砌块项目、朗炫环保装饰纸项目、蒙山铝业项目、200万吨高档浮法玻璃硅砂项目、年产100万平方米高档石英板材项目、年产500万平方米高质量混凝土切块产品生产线项目、装配式建筑构件部品及配套产业项目、金泰矿业碳酸钙综合利用项目、年产6000万平方米高档陶瓷岩板项目、年产80万平方异型模板项目、古林—兰陵大铁矿开发项目。

——食品加工坚持绿色、功能、健康发展方向,突出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加快推进食品产业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由传统加工向高新技术加工,由资源消耗型加工向高效利用型加工转变,打造长三角生活保障基地和国家级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依托兰陵农企园建设,着力引进一批产品档次高、辐射带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龙头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鼓励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培强一批以冷冻干燥、真空浓缩、超微粉碎为主的高端产品生产企业。果蔬加工产业重点发展各种系列果蔬片、调和蔬菜、速冻保鲜菜、冻干果蔬、功能性食品等终端产品。肉类加工产业重点发展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等精深加工制品,鲜肉制品向预冻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超和龙山腾等肉制品企业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存储、易食用方向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大蒜系列、粮食制品、调味品剂等特色食品加工,积极开展多品种、系列化饲料产品和特种饲料加工。力争到“十四五”末,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专栏4 食品加工领域重点园区、项目

兰陵农企园、山东玖柒扬翔食品有限公司生猪产业一体化示范园、朱村蔬菜深加工产业园建设项目、向城镇毗邻开发区蔬菜深加工产业园建设项目、小厨鲜年产20000吨食品深加工项目、运丰蔬菜深加工项目、兴泰菌业加工项目、鸿海食品大型产业链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临沂宏伟果蔬有限公司项目、中农佰亿高端功能食品配料(益生菌)产业化项目、下村乡年产12万吨乳制品饮料建设项目、山东金信清真食品高端产业链项目、兰陵县鑫众意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畜禽屠宰加工项目、兰陵县义诚农产品有限公司10000吨健康蔬菜食品深加工项目、金亿发大蒜功能饮料项目、索村大姜深加工项目、年产5万吨鸡肉蛋白棒项目。

——酿酒产业深度挖掘、弘扬、利用兰陵历史文化,着力在“兰陵文化”与“兰陵美酒”深度融合上强化顶层设计,让“兰陵美酒”承载更多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积极引入战略合作,全面提升“兰陵美酒”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把“兰陵美酒”打造为名副其实的鲁酒代表。全力支持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在国内大循环、消费升级引领下,不断丰富产品类型,做好健康酒品开发推广。引导和推动全县中小酿酒企业进行市场化整合和产业升级,加快形成酿酒骨干集群,促进兰陵美酒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引进酒类包装、酒糟综合利用等关联企业和机构,大力培育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融资服务、电子商务、商务会展、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新兴业态,促进形成酿酒全产业链,提升全县酒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强银企项目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酿酒企业技术改造和生产经营流动资金的支持力度。切实加强“兰陵美酒”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酿酒小作坊的监督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仿冒生产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酿酒产业生产秩序。力争到“十四五”末,把酿酒产业打造成产值过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

专栏5 酿酒领域重点项目

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美酒生产及4万吨智能化立体仓储工程、山东兰美美酒酒业有限公司年产白酒1000吨项目。

第三节 培育发展未来新兴产业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环保产业等重点领域,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崛起、扩容倍增、重点突破,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到“十四五”末,新兴产业产值力争达到300亿元左右。

——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制造。强化政策扶持,积极争取设立产业创投基金,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壮大,重点发展高性能、小型化、片式化电子元器件和电连接器、滤波器等产品。加快招引培育面向电力电子、医疗电子、机械电子、汽车电子、家用电子、手机及电脑配件等方向的配套电子元器件生产项目;互联网数据服务。利用我省创建国家互联网示范区有利时机,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积极联合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小微企业开展点对点扶持,制定云化方案,进行云化改造,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注册上云企业覆盖率达90%以上。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大数据在政务、农业、商贸、物流、民政、教育、医疗、交通、旅游、质监、警务、就业及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综合应用,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造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人工智能。积极引进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微机电系统、智能决策控制等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力争到“十四五”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专栏6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园区、项目

温州产业园、台州产业聚集工业园,环韵科技一体化项目、鑫太湖电气生产项目。

——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实施能源开发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电能替代,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创新发展“光伏+”模式,结合高效农业区及设施农业,充分开发“太阳能+农业生产”“光伏+储能”等模式潜力。利用具备光伏发电自发自用条件的集中连片屋顶,在各类产业园区建设规模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建筑以及青年社区建设,推进建设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系统。加快空气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借助山东“双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契机,有序实施全域分散式风电利用。加快发展农林废弃物生物质与燃煤耦合发电,积极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为城市及工业园区供气供热。推进新能源多产品联产联供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支持琦泉、兰清等新能源企业发展壮大。推进锂谷产业园建设,发展壮大锂电池产业;新材料产业。紧盯新型显示、太阳能电池、特种玻璃制品、硅质粉体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硅基创新园建设,培育壮大硅基新材料产业,建设创新能力突出、产品层次高端、产业链条完整的国内一流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国铭、基舜、红花、禾迪等企业,加强技术攻关,重点发展PE内衬管新材料、陶瓷新材料、防水卷材新材料、墙体保温新材料、高分子新材料、禾塑(HPC)材料等产品,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力争到“十四五”末,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专栏7 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重点园区、项目

兰陵县硅基创新园,银成锂离子电池项目、远景(兰陵)新能源项目、纳米隔热新材料项目、钧毅微纳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利用推广项目、禾塑新材料研发生产项目、山东国铭余热余能利用及配套项目。

——医养健康借助临沂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等机遇,聚焦具有重大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品,靶向绿色化、智能化制药生产技术,充分发挥兰陵科技城孵化作用,重点招引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领域优质企业和项目。推进集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生产、中成药加工、植物提取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园建设,打造一批从原料药材到药品的中药标准化示范产业链。实施“中医药+”战略,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中医健康养生基地。推进大蒜、牛蒡等保健品和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发,做好“健康+食品”文章。鼓励支持亚泰、瑞安等医疗器械企业加强与行业内优势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对接合作,提升产品研发创新和科研成果本地转化能力,推进原有医疗器械产品升级换代。依托棠林工业园积极承接国内外医疗器械产业转移,力争引进2—3家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企业落户。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养老等健康服务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互联网+康养”新业态。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向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延伸,支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深化合作,将医疗护理和康复等服务延伸至家庭。力争到“十四五”末,医养健康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专栏8  医养健康领域重点项目

医药健康产业园、邓王山文博康养小镇、百草谷医养产业园、尚岩万村外婆桥康养项目、山东中成医药食品包装容器项目、中康医药包装项目、海仕兰专用医疗设备生产项目、液态悬浮芯片临床诊断试剂项目。

——环保产业聚焦大气、水体、噪声、土壤、固废以及资源利用等领域,加大相关防治技术、工艺、材料、产品和装备的研发及企业引进力度,积极构建“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产业链,培育壮大先进环保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内领先的环保产业特色基地。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现有产业基础,扶持有条件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转入环保设备制造领域,鼓励生产水污染治理及大气污染控制的设备或产品,利用存量资产和品牌影响,实现环保产业的低成本扩张,快速造就若干从事环保设备制造的龙头骨干企业。在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用地支持、招商引资奖励等方面系统出台一批新政策,由招商引资向引资、引智、引技转变,吸引节能环保技术、人才集聚。以污染源监测、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第三方治理为重点,支持环保服务业发展,鼓励环保服务机构通过PPP、特许经营、委托运营等方式提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支持相关科研院所、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积极为工业企业提供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制造评价咨询、绿色标准制定、绿色化改造等服务,助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第四章 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全县要始终坚持打造鲁南经济圈工业强县,把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提升双轮驱动,以新兴产业、先导性产业为引领,特色产业为支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产业,坚持增量集聚突破,存量转型升级、质量全面提升,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第一节 积极培育经济增量,壮大工业规模总量

一、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增量的主抓手,围绕“一区两极多”产业定位,抓住关键环节,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地区,力争在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关键企业上求得大的突破。建立全县重大产业项目库,着力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产业带动强、市场前景优的项目。大力推动企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催生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体量和产业质态,着力培育4个百亿级规模产业。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筹等新模式,进一步发挥创业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二、做大做强工业园区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推动招引招引项目分类集聚,持续推进园区项目建设建链、补链、强链,增强园区链条建设。聚焦园区产业定位,以园区现有企业为依托,突出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增强园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配套协作能力和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创新园区招商模式,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用足用好招商资源和平台,强化以商招商、中介委托招商、商会协会招商,提高重大项目招引精准率和成功率。加快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水平。

三、实施企业梯次培育

深入实施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工程,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股改上市,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增强企业竞争力,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分类指导和服务,实施小升规企业培育计划,通过“四创”(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功能创新、材料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支持企业到国外开拓市场。

第二节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一、提升培育先进制造业

以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着力优化提升存量、培育发展增量。推进矿产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三大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智能转型发展;推进新材料产业、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快速做大做强。瞄准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沿,立足已有产业基础,积极培育智能制造高成长性产业,延伸主导产业的价值链、企业产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着力提升先进制造水平,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二、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按照“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融合拓展、绿色生态”的优化提升思路,立足全县传统产业发展实际,以矿产建材、食品加工产业为改造提升的重点,引导企业创新驱动、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加快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中下游产业链的培育,促进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装备智能化、控制数字化、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鼓励高端装备企业向机器换人、自动化减人等高端、智能转型升级;加强食品行业标准建设,引领健康营养消费模式,专注优质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地域特色品牌培育,创新市场营销开拓模式。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工业定制经济、推动电子商务等平台建设,促进工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鼓励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和融资租赁、产业保险、互联网金融等科技金融服务,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水平。以“互联网+”国家战略实施为契机,推进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着力打造兰陵高铁新城,加快推进陶沟河复航工程,形成兰陵工业经济集散中心,以大市场带动大流通,以大流通引领兰陵大发展。

第三节 持续推进技术改造,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一、狠抓技改有效投入

围绕智能制造、品种质量、两化融合、节能减排等领域,确定我县重点行业关键环节实施技术改造的项目目录,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提升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制造整体水平。加大我县重点产业领域数控化装备升级换代、技术装备智能改造和关键岗位机器换人等系列工程的技改投资,加速推进我县产业装备升级。积极申报省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强化对技术改造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提高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的信心和决心。

  1. 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重点引导矿产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材料和医疗器械等产业领域进一步提升关键基础材料、突破新工艺和产业技术,实现关键技术自主保障。引导工程机械和装备制造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和产业技术基础,提高技术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围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共性需求,推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构建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平台,到2025年,实现我县工业基础领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支撑服务体系和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2. 提高投资质量效益

    大力开拓技术改造项目源,储备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强、投资力度大的优质技改项目。重点引导矿产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材料和医疗器械等行业领域进行装备更新换代、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引导行业加速向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延伸。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和后评价,切实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第四节 狠抓质量品牌建设,扩大产品市场份额

    一、加快提升工业产品质量

    围绕矿产建材、高端装备、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实施重大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工程,集中优势资源破解制约我县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质量问题。推动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和专业性质量管理团队。建立和完善一批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先进质量保证技术和智能装备应用,着力促进重大装备、关键原材料等产品的质量由符合性向适用性、稳定性和高可靠性转型。

    二、实施质量技术标准战略

    加快推进我县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接轨。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增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推动优势技术和标准成为国际标准。鼓励重点产业突破核心技术、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鼓励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

    三、推动名品名牌创建

    依托传统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实施区域名品名牌培育工程。积极推动优质产品注册国际商标。鼓励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自主知名品牌。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设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加强对区域性品牌的研究,寻求突破口和切入点,制定推进方案,力争实现实质性突破。

    第五节 深入开展智能制造,促进融合互动发展

    一、推进企业互联网化升级

    大力实施“互联网+工业”工程,推动企业互联网化升级。加快推进研发设计协同化,加快培育本地工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企业全流程的信息化应用,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自评估和信息化诊断活动,继续抓好星级数字企业创建工作,在大中型企业中普及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引导和支持企业信息化改造,每年实施一批信息化改造提升重点项目。支持企业实现传感网、智能终端、职能控制系统的集成应用。推进企业在协同设计和研发、协同制造或云制造、供应链协同、集成创新、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工厂等实现融合创新。

    二、打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继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分层次做好工业2.0补课、3.0提升和4.0示范,力争在重点领域智能化上取得更大突破。推动大中型企业全面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打造一批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智能车间。依托家居制造等定制化程度高的行业基础优势,鼓励并帮助其车间局域网向互联网开放,打造家居制造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内外部生产、设计、销售、物流等环节的云协同体系,培育个性化定制的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

    三、大力推动企业电商拓市

    鼓励和引导企业电商化改造和电商团队建设,利用京东、苏宁易购、阿里巴巴、淘宝、天猫、拼多多等第三方电商平台,以及行业性电商平台,开展O2O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创新。鼓励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电子交易平台,在牛蒡系列、白酒饮料、脱水蔬菜等重点行业,形成一批面向行业生产要素配置及供应链管理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分析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着力发展个性化定制。大力开展企业电商普及工程,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

    四、完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

    推进“网+云+端”(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工业制造终端)架构体系的工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智能制造的支撑体系。联合政府、园区、企业和运营商,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实现工业互联网网络与服务“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加强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等工业智能终端的普及,加快实施终端入网工程,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第六节 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一、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引导企业与省内高校加强合作,联合创建重点实验室,更加注重合同研发、校企联盟等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为产业提供专业对口的高技术人才。到2025年,力争在矿产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优势领域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

    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深化制造业技术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参与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新材料等行业的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知识产权的创造与维护。矿产建材行业着力布局研发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技术在EPS保温板生产中的应用与产业化、基于水泥粉磨中能效和质量优化关键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大型球磨机尾矿回水余热循环提取综合利用代替水煤浆锅炉等新型技术。装备制造行业,重点突破无机-有机聚合物陶瓷涂层球墨铸管的研发技术难题;食品行业在获得QS认证的基础上,加快ISO9001-2000国际质量、HACCP-EC-01食品安全、IFS和BRC等国际认证步伐;绿色建材行业,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备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功能材料行业,引导发展纳米材料、超导材料、智能材料等前沿技术。

    三、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深化产学研用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一批从事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等的孵化基地。选择一批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的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成果,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实现生产力转化。以互联网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产业为依托,强化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技术成果信息发布、共享、对接和交易服务平台。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工程,每年甄选并推广应用一批关键新技术和重点新产品。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改革创新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

    进一步加强对发展生态工业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开发和保护不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权力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坚持通过有序开发、合理开发,以实现生态和发展的有机统一。高度重视生态基础设施的供给和完善,致力通过污染物收集、污染物处置、清洁能源供应三个能力提升,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努力让原生态转变成优生态

    二、健全联动机制,推进规划落地

    一是形成层级明确、依法施行、管理有效的规划决策、实施和监管体系,健全协同管理形成机制,切实维护规划的引领性、科学性和严肃性。二是通过合理划分管理权限、部门主动协同放权和进一步提升基层部门的承接能力,健全协同管理实现机制。三是健全协同管理监督机制,各部门要凸显职能优势、资源优势、业务优势,逐步形成协同配合、信息互通、监督到位的工作机制。四是加强规划的宣传培训。广泛宣传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方向、产业重点,组织开展规划专题解读,帮助各乡镇(街道)、各部门了解掌握我县“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工作任务。

    三、加强监督考核,实行动态评估

    一是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要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相关责任部门任务运行情况的日常监管,确保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到实处。二是实行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的实施进行动态管理和监督,定期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及时就规划调整提出政策建议,强化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年度目标考核,形成切实可行的规划执行机制,提高规划实施水平。

    四、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行政效能

    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一是理顺职责,厘清权责边界,持续完善负面清单,着力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交叉错位问题,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更多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二是推动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深化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推进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综合行政执法等改革,推广区域评审、压减审批流程,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效能,出台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政务生态。

    第二节 加强财政引导,增强保障能力

    一、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激发市场创新能力

    明晰政府与市场行为边界,促进市场主体在自由竞争下自我调节和发展。一是在产业培育上突出市场导向,理顺各类优惠政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定向扶持重点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等。二探索运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管理。三是综合运用创业扶持基金,用于创业项目征集与开发推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建设支持、创业培训基地扶持、个体扶持、新创办小企业扶持等。

    二、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工作,助中小企业发展

    各级部门在年度政府采购项目中,要不低于一定比例份额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鼓励中大型企业与小微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参加政府采购。

    三、加强重大项目动态跟踪,优化企业服务

    一是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对各重大项目实行动态跟踪,一企一策制定帮扶措施,定期树立在建项目情况,针对未达到进度的项目,逐个分析原因、制定对应措施。二是积极帮助落实引进技术设备免征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原材料和零件免税、进口设备减免税等各类优惠政策,提高企业投入的积极性。

    第三节 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改善融资环境

    一、创新金融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引导银行机构用好政银保贷、央行支农支小贷款等产品,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不高于政策规定的最低利率。坚持两个不低于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目标,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比例、申贷获得率等指标,定期考核,按月通报。加快引进蚂蚁金服,发挥蚂蚁金服普惠金融作用,实现“3分钟申请,1秒钟贷款,给予不超过30万元授信额度,让居民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金融服务。二是发挥兰陵县中小微企业及乡村振兴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对企业融资保驾护航作用,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如出现风险,风险补偿基金和合作银行按8:2的比例分担贷款本金损失;加快建立兰陵财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对符合政策条件、助力乡村振兴、有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担保费率按照不高于1%的比例收取,解决无抵押、无担保的问题。

    二、提高资本运作意识发展资本市场主体

    一是用市场化的手段,从特色经济、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遴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主营业务突出、经营管理规范、具有较高成长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纳入省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同时加大股改上市推进力度,帮助企业经营者树立资本运作的观念和信心,增强利用资本市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大力引进、培育、发展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债券投资基金、企业并购基金,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第四节 提升公共服务,打造发展平台

    一、创新服务方式,集聚创新要素

    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投资聚集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开放性经济平台、基础实施承载平台等一批新的载体平台建设,形成多种平台叠加、聚合支撑发展的优势。二是遵照市场经济规律,根据企业需求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探索服务新模式,积极构建创新服务战略联盟,为中小企业开展难题诊断和咨询等相关服务。三是支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聚集创新新要素资源。重点培育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吸引知名高校或所属科研院所、国家或省部属科研院所在我县设立研发机构或分支机构。四是引进跨国(集团)公司单独设立或与我县科技型企业合作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

    二、组建行业联盟,深化企业合作

    一是围绕我县新兴产业,鼓励组新兴产业联盟,从事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重大产业化项目联合开发,共同进行市场推广,促进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二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配套合作,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区域生产网络,引领产业链整体升级。三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产业化项目,在不同的研发和产业化阶段,采用开放实验室、联合实验室、项目公司等形式,由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投资公司等共同参与重点项目,各主体按照协议或股份享有成果权益。

    三、化解要素制约,提升保障水平

    深化资源要素改革。加强煤、气、油、电、运等要素保障,在前期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企业水、电、气、热等资源要素成本。同时进一步提高要素供给质量,重点解决企业反映突出的用水、用电、用热、用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提升工业用水质量,满足企业对导电率等指标的要求,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加快电网建设,增强电网电的稳定性,减少企业因线路故障造成损失。着力化解供热价格偏高等问题。加快热源点建设,解决供热压力、温度不稳定等问题。推进天然气管建设,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第五节 健全引培机制,强化人才支撑

    一、制定人才制度,完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大力实施“五大行动计划”,制定“十四五”工业发展人才工作方案,针对不同层次的产业人才实施差异化培养模式。二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制定行业领军人才、行业技术骨干和优秀技术工人的学习培训方案,与本地和外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联系,形成产业人才的技术培训、管理培训常态化机制。三是坚持人才优先,完善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等各方面的工作机制,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二、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一是着力完善相关人才工作政策,搭建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各类平台载体,在对企业人才的管理和服务方面加强保障和激励的机制建设,突出科学合理、务实高效,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活力。二是坚持招商引资和招人聚财并举,将产业引进和人才引进相结合,广泛吸纳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急需紧缺的人才,重点在集聚、吸引、培养、发展高层次、创新型、科研类人才上下功夫,形成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促进发展的新格局。三是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优化高端人才支撑。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突出务实高效,开展企业家系列专题培训,重点组织好“长中短”结合的系列培训,定期举办涉企政策辅导、职业经理人培训等“订单式”专题系列讲座。突出互动交流,搭建企业家沟通合作平台,开展“企业家赴先进企业考察学习”活动,采取“参观考察与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企业家到先进地区、先进企业考察学习。通过开展优秀企业家选树、强化舆论宣传、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等方式,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尊重、爱护、支持企业家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