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科技局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以助推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动科创走廊建设,加强谋划部署,狠抓工作落实,全县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
育高新,打造创新主体。今年以来,科技局先后深入到80余家企业进行摸底调研和政策宣讲,指导企业进一步完善材料、提升资质,确保申报成功率。今年新组织46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38家通过认定,认定数量较上年度提高65%,位列全市并列第一位;积极发动县域内科技型企业入库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不断充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后备力量,全年82家企业成功入库备案,备案数量较上年度实现翻倍,其中山东今朝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科技小巨人”企业。
重投入,促进企业研发增长。开展县级重大项目“揭榜制”改革,制定出台《兰陵县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揭榜制”“组阁制”工作实施方案》,攻克制约我县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3项;探索“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机制,会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帮助企业获批“科技创新再贷款”、“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金贷款”等政策融资超过2亿元。通过科研投入的机制完善,大大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较上年度实现大幅增长。
抓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推动我县深度融入“科创走廊”建设,牵头制定了《兰陵县对接长三角融入“科创走廊”建设工作方案》,有效吸引长三角地区技术、人才、项目向兰陵汇集;搭建技术成果转化沟通机制,对内整理“技术需求清单”50余条,对外收集整理“成果转化清单”180余项,并于菜博会期间召开科技助力兰陵高质量发展技术成果交流大会,推介了150余项合适兰陵产业实际的技术成果,现场签订战略合作意向4项。扎实做好技术合同交易工作,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今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6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2.5亿元,实现技术合同交易大幅增长。
创平台,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突出创新平台建设主体地位,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全年获批市级科技创新平台5家,其中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市级“人才飞地”2家。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加速打造科技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先后组织弗拉基米尔和阿列克谢2名外国专家申报国家级人才,推荐至科技部;积极筹备省市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申报工作,李辉等6名人才获临沂市2022“创业沂蒙·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类优胜人选。
惠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大力贯彻落实省市“良种工程”,积极开展农业领域科技活动,为全县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力量。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优化科技特派员结构,全年新注册科技特派员130余人;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技术指导活动,累计开展活动11次,培训人员600余人次,极大满足了各类农业生产技术需求。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高。大部分企业普遍存在着产品科技含量低、研发投入产出少、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县内也缺乏专业化技术转化服务机构,对科技产业的服务能力薄弱。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后。我县高新技术企业仅有45家,企业竞争力相对薄弱,缺少科技含量高、对地区发展有显著牵动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三)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我县研发创新平台少,缺乏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对于科技人才承载能力有限,行业高技术人才匮乏,特别是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较为稀缺,尚未形成人才聚集效益。
(四)受疫情影响明显。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的上游原料、中间物流、下游市场等环节都不顺畅,大部分高企虽已开工但无法全负荷生产;疫情期间人才对接工作只能采用电话、微信方式,对接效率不高。
二、2023年工作计划: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聚力聚焦高质量发展,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科创走廊建设,着力增强科技创新体系性引领性实战性,力求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兰陵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一)抓培育,强化内生动力。1.梳理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开展“一企一策”针对性服务,加大创新主体、科技平台、科研项目的培育力度。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倍增计划”,引导更多传统企业向科技型、创新型转变,在2023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5家以上,2023年全县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9%。2.落实“一企一平台”政策,遵循“设立一批科研中心、培育一批市级平台、争创一批省级平台”的工作思路,不断提高全县科研平台数量和质量,努力实现研发机构提档升级,2023年新创建重点实验、技术创新中心等省市级科研平台5个。3.加大县级财政投入,持续实施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优化实施县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引导全社会提升研发投入,2023年县级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98%以上。4.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性研发活动,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发展项目,争取省市资金支持,2023年新争取各类科研扶持资金500万以上。
(二)抓合作,争取外部支撑。5.积极对接智力资源,助力G2科创走廊建设,积极“走出去,请进来”,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等方面,与省内外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科研院所开展有效对接,构建兰陵和上海(长三角)“科创飞地”“产业飞地”双向互动机制,打造对接长三角飞地经济桥头堡。6.加速科技成果引进转化,立足我县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对接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实现“引进一批技术、转化一批成果、壮大一批产业”的战略目标,2023年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10项,高层次人才5人,进一步做好技术合同交易工作,力争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和技术合同成交额连年提升。
(三)抓人才,建设人才高地。7.紧盯全县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招引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帮助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023年新引进外国专家3人。8.做好2023年度国家级人才项目以及省级、市级创业大赛申报,在业务指导、跟踪服务、政策保障等方面全面加强,激发人才集聚效益,进一步夯实高层次人才梯度培育基础。9.盯紧人才发挥效用,落实人才考核指标计算办法要求,持续跟踪重点监测企业利税率,2023年底前确保监测企业的营业收入利税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抓农社,助推乡村振兴。10.稳步推进农高区建设工作,强化科技合作,加强优质种业研发,从蔬菜的良种培育、高效栽培到精深加工、休闲农业,不断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确保农高区顺利通过验收并为升级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打好基础。11.用好科技特派员队伍,将科技特派员作为我县科技强农的主力军,深入谋划主导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开展新形式,多样式的技术推广活动,着力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五)抓考核,提升履职成效。12.根据本年度市对县考核指标及预估名次,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提早下手,系统谋划明年考核指标。实施重点企业研发归集攻坚计划,持续做好研发投入统计等各项工作,加强政策宣讲和入企服务力度,提升规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纳统数量,督促重点大型企业按时、准确、足量上报研究开发费用、研发人员,为全年的工作开好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