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掌握兰陵县居民健康状况及其健康相关危险因素,查明社区人群主要健康和卫生问题,明确居民对健康需求,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及其优先干预顺序,为政府制定疾病控制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县于2018年9月开展了兰陵县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专项工作,并于2018年十一月顺利完成。
一、调查主要内容
本次主要调查社区居民的家庭基本情况,疾病特点,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社区条件和设施,慢性病防控相关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情况,现有的卫生、疾病防治政策等。
二、调查结果
2017年全县粗死亡率为616.91/10万。慢性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85.02%,其次是伤害、感染性和母婴及营养缺乏疾病。2017年脑卒中报告发病率为347.48/10万,冠心病报告发病率为149.84/10万。肿瘤报告发病率为221.10/10万。高血压登记发病115893人,糖尿病39167人。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知晓率分别为83.52%、76.61%;18岁以上成人吸烟率为19.57%,饮酒率为25.82%;人均日食盐量为9.11克,人均日食油量为31.48克,超重率为36.74%,肥胖率为21.57%;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为61.3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55.28%。
三、调查结论
综合调查数据分析,我县居民中吸烟、饮酒、高盐高油饮食、运动不足等行为危险因素普遍流行,肥胖问题十分严峻。根据目前的危险因素水平,我们应采取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干预策略,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在全社会范围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从降低烟草和酒精的消耗、合理膳食、经常运动、控制体重做起,从而降低危险因素水平,控制慢性病的危害。同时,我们注意到,文化程度、收入差别等人口社会经济因素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示我们慢性病的发生不仅与行为因素有关,还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在慢性病的综合防治策略中,还要注重相关社会影响因素的重点干预。
四、防控重点人群和优先干预的疾病
调查显示,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等慢性疾病是辖区居民主要致死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是辖区居民的常见疾病。因此,辖区内慢性病的防控工作重点应放在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中。
五、防控措施
根据社区诊断的结果,确定社区优先干预健康危险因素为:控烟限酒,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控制超重和肥胖的流行,加大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力度等。
(一)控烟限酒
应将男性居民作为控烟工作干预的重点人群。加大对青少年的控烟宣传力度,向其强化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严格规定和执行向青少年禁售香烟的规定,加强家庭和学校的禁烟教育,防止青少年接触和尝试吸烟,避免他们发展成为吸烟者,从而控制烟民规模的扩大。中老年人、低文化层次人群吸烟者对烟草危害健康的认识不到位,应加大控烟宣传力度,在公园、商场、农村的人员聚集的场所等设置吸烟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发挥警醒作用。另外,应尽快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倡导和促进公共场所禁烟,营造无烟环境,同时加强被动吸烟危害的宣传教育,提高被动吸烟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提倡吸烟者对周围不吸烟者的自觉保护,减少被动吸烟的危害。
针对居民饮酒率较高的现状,一方面,应通过多渠道的宣传,加强对人群的健康教育,使居民了解饮酒特别是过量饮酒的危害性,从而端正饮酒态度,改变饮酒习惯,从思想上纠正饮酒的成瘾行为;另一方面,加强社会的舆论干预,对于饮酒造成社会危害的行为采取严厉的处罚手段,加大恶性饮酒的警示力度,以减少酒精对社会的危害。
(二)改善饮食结构
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不同,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食物的种类和品质得不到保障;另外受文化程度的限制,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掌握的健康饮食知识比较少,对于饮食结构的关注度不高,对于合理饮食、健康饮食的方法和概念不清。针对居民饮食方面的问题,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应对饮食知识薄弱的低文化程度,中老年人群体,进行重点宣教;要结合居民的经济条件,对人群的膳食模式进行科学的指导和优化,在低收入人群中,力求以最低的食物成本达到营养素均衡、充足的合理饮食。饮食原则上,积极倡导居民减少食盐和食用油的摄入,提倡摄入营养素密集的食物种类,注重提升全谷类和杂粮、深绿色蔬菜和深色水果的比重;对健康食品的宣传方面,在加大乳及乳制品、豆制品的宣传力度的同时,还要鼓励人们调整摄入动物性食品的结构,多吃含脂肪少的鱼类、禽类食品,减少畜类肉制品的食用。通过对居民饮食健康教育,逐步使居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达到控制相关疾病的目的。
(三)鼓励体育锻炼
我县居民中农村居民占比例较大,青年和中年人群农活和体力劳动繁重,普遍认为可以代替体育锻炼,而老年人群受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的限制,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锻炼的方法也没有科学系统的了解,再加上设施不齐全或者设施的利用率不充分,导致体育锻炼率不高。
针对我县居民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继续营造有利于人民锻炼身体的健全的政策和环境支持,例如,完善和实行保障步行和骑行的交通道路设施和政策,增加公园、健康步道和社区健身中心的建设,增加乡村健身点和健身器材;另一方面应大力宣传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居民的锻炼意识,同时要普及日常运动知识,在对人群进行健康干预时,向不同人群推荐适合其生理特点的运动项目,讲究科学健身,避免因锻炼不当造成的身体损害。
(四)控制超重和肥胖的流行
综合各项因素,考虑生理特点、经济条件等因素对居民体重超标和中心性肥胖的影响,应将女性、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大的人群,作为重点干预人群,应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宣传教育,开展科学减重及维持健康体重的干预活动,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并控制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五)加大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力度
日常工作中发现,有一部分高血压、糖尿病人群在知晓自身患病的情况下不愿意被纳入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管理,主要是担心社会舆论的压力,针对这种情况,应积极宣传,提升社会民众对慢性病的科学认识,消除和转变居民的传统风俗观念,创造支持性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患者的主动建档意愿,从而让更多的患者纳入公卫服务系统,提高建档率,更科学系统的管理患者。同时,要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筛查覆盖率,严格落实门诊初诊病人(35岁以上)常规测血压制度,提高居民对自身患病情况的知晓率;对于高危人群要积极进行体检随访,及时发现新增病例,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积极康复。
对于登记在册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的控制率能达到50%以上,下一步要继续提高血压、血糖的达标比例,加强各级医疗机构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培训,以期在能指导患者科学用药的同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有效控制血压血糖,减少高血压、糖尿病造成的不良反应,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积极引导开展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工作,采取自愿、自治的原则,鼓励组建各类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适当予以政策、资金扶持,跟踪提供服务,加强培训指导,逐步提高各类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覆盖面和工作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