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神山镇坚持以“党建引领、人才赋能”为主线,通过政策引才、产业育才、服务留才的全链条举措,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沃土上扎根生长,为强镇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政策搭台,让人才“引得进”。“在外打拼多年,还是想为家乡做点事。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和人才培养,这给了我返乡创业的底气。”神山镇“归雁”人才刘华清说。他带回的亚知轩全屋定制家居项目,如今已带动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神山镇把政策红利作为引才“磁石”,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通过“主题党日+政策宣讲”活动,解读省市两级人才新政,让政策红利深入人心。针对镇域“工业强镇、农业兴镇”的发展定位,重点瞄准电商运营、新型建材、生态农业等领域,绘制“人才需求图谱”。在产业协同方面,神山镇推动企业与高校“联姻”。凯森制药与临沂大学共建鱼油药用研发中心,吸引3名药学专业人才驻企攻关,相关研发成果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长荣环保与山东大学合作的生物质碳源项目,资源循环利用率接近100%,在农业废弃物聚集区起到很好的推广示范作用。
本土培育,让人才“用得好”。“以前种玫瑰总愁销路,徐大姐的套种技术不仅提高了亩产,还帮我们打通了电商渠道。”神山镇小屯村村民李娟口中的“徐大姐”,正是当地有名的“玫瑰姐姐”徐艳玲。她摸索出的“玫瑰+豆类”套种模式,让每亩地增收超2000元,如今已在周边3个村推广。神山镇注重“本土人才”培育,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依托“支部建在产业链”的模式,开设“农技微课堂”,邀请农业专家、致富能手现场授课,全年累计培训农户800余人次。“鸿雁人才”姬忠杰的多肉养殖基地,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批发”的模式,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带动20多户村民加入养殖队伍。校地合作是育才的另一途径。今年以来,神山镇邀请西安理工大学、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专家团队深入企业、合作社,围绕铝塑建材工艺升级、中药材种植技术等开展专题指导,达成技术合作意向3项。
服务暖心,让人才“留得住”。“项目落地办理手续找不清头绪,镇里的助企专员每周都来走访,忙前忙后帮助对接相关部门,服务太到位了。”山东楠江建材负责人感慨道。如今,该企业带动引进的秀生彩铝项目已签约落地,形成产业链集聚效应。神山镇用“真心”换“真情”,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镇领导班子每月带队“下沉”企业,建立“需求台账”,为人才解决实际问题。节日期间,通过走访慰问人才亲属、召开乡贤座谈会等方式,让人才感受“家”的温暖。在激励机制上,神山镇常态化开展人才技能大赛,拍摄“鸿雁人才”宣传视频,在省市媒体平台推送,让“鸿雁人才”杨传得等先进典型的故事家喻户晓,形成“人人争当人才、人人服务发展”的良好氛围。
如今的神山镇,人才与乡村同频共振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从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到田间地头的躬身实践,各类人才正以实干姿态,书写着强镇建设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