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传承沂蒙精神,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8月11日,下村乡志愿者带着小马扎围,在上大炉村大槐树下,和乡亲们围坐一圈,讲起了八路军115师在抱犊崮山区扎根、与爱国志士万春圃并肩作战的往事。这场“接地气”的红色宣讲,让藏在山水间的革命故事又热了起来。
“当年抱犊崮周围全是密林,115师刚过来时,人地两生,是万春圃先生带着乡亲们送粮送药,还把自家的围寨改成了临时兵站。”宣讲志愿者讲得细致,1939年罗荣桓、陈光率领115师主力挺进鲁南,正是万春圃这位当地有声望的爱国人士,率先打开家门迎队伍,还动员子弟参加抗日武装。“他不光捐钱粮,自己的儿子、侄子都上了前线,有人问他怕不怕,他说‘有115师在,咱家乡就有盼头’”。讲到115师战士教村民埋地雷、万春圃带着乡勇配合部队反“扫荡”的片段,台下78岁的王大爷突然插话:“我爹说过,那会儿他才十多岁,跟着大人往山里送过布鞋,就见过戴八角帽的兵,说话客气得很,说是‘和咱一起护家’。”大爷的话勾起了更多回忆,有人说起身边的这棵老槐树当年曾拴过部队的马,115师师长们也曾像我们这样,在树下聊过天。
抱犊崮是下村乡的“红色根脉”,115师和万春圃的故事,藏着军民一心的劲儿。以往讲红色故事多是“站着讲、坐着听”,这次用“红马扎”围坐的方式,就是想让大家凑近了聊,志愿者提前走访老党员、查村志史料,把故事里的“地名”“人名”换成乡亲们熟悉的“东山坡”“西沟沿”,让历史不只是文字,更像“发生在隔壁的事”。
接下来,下村乡将继续带着“红马扎”走进学校、企业等地,结合抱犊崮山区的红色故事,让下村乡群众记得住这段军民并肩的岁月,让更多人在面对面的红色对话中,把这份“心往一处想”的劲儿传下去,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让英雄精神滋养乡村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