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陵县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县政府文件 / 兰陵政发 / 正文
  • 索引号 lanlingxfb/2022-0001979
  •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 发布机构 兰陵县政府办
  • 发文字号 兰陵政发〔2017〕13号
  • 成文日期 2017-05-31
  • 发布日期 2017-05-31
  • 生效日期
  • 效力状态 有效中
  • 名 称 兰陵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兰陵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兰陵政发〔2017〕13号

兰陵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兰陵政发〔2017〕13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卞庄街道办事处,县直各部门、单位,兰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推动全县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体育消费,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4〕46号文件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5〕19号)、《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临政发〔2016〕1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四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增强全县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大力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创新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体育消费需求更加旺盛,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40亿元。

(一)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健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县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超过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县、乡镇、村三级体育公共设施健全完善,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和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县人口的40%以上。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及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多样化,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竞赛表演、健身服务和场馆运营等核心产业蓬勃发展,培育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1—2项精品体育赛事或传统品牌赛事。

(三)产业规模快速发展。通过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创新推动体育发展的机制,快速扩大产业规模,使“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名牌体育产品。

三、推进措施

(一)进一步创造良好消费条件。一是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建设1处体育公园,集比赛场馆、全民健身中心、滑雪、滑草、攀岩、自行车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健身休闲场地。在城区合理规划布局,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健身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乡镇(街道、开发区)建有多功能运动场地,社区、行政村建有居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民健身工程全覆盖。二是大力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作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加强对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制定完善体育类社会组织规章,明确功能定位,促进其规范有序发展。健全县级体育总会,协调和指导各级体育协会的建设。对城乡社区体育类社会组织实行登记备案双轨制,促进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快速发展。鼓励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和基层民办非盈利性体育俱乐部,不断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三是积极营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围。认真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策划一批群众参与度高、趣味性强、影响力大、地域特色鲜明的体育项目。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APP等媒体,开辟健身指导、知识普及、项目推广等专题专栏,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引导广大群众增强体育健身意识,培育体育消费观念。定期举办以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中小学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为主的系统行业类赛事活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把职工健身列入工作计划,积极建设职工健身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中小学校要加强体育工作,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促进校园体育活动多样化和体育教学专项化,普及游泳、乒乓球等运动项目,广泛开展超重学生康体服务,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名学生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二)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深入推进体育赛事市场改革。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市场资源参与举办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政府主导办赛向社会化、市场化办赛转变。强化体育赛事公共服务,制定竞赛组织服务、安保服务、医疗服务、志愿服务等标准,降低赛事筹办成本。二是探索竞技体育多元化发展模式。鼓励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社会化路子。选择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网球等项目进行改革试点,与企业、俱乐部和学校联办运动队,吸引社会力量举办竞技体育,拓宽竞技体育发展渠道,探索发展具有兰陵特色的职业化体育。逐步推动体育协会、俱乐部实体化,规范体育协会和职业俱乐部的经营管理,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青少年训练营、体育俱乐部等机构,拓展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三是积极创新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机制。大力培育体育场馆专业管理运营公司,鼓励以市场化手段运营体育场馆。制定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标准和服务标准,推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为群众健身和举办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提供场地服务。以体育场馆为载体,整合周边资源,打造健身服务、场馆运营、竞赛表演、商贸休闲等多功能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有条件的学校应对体育场馆和场馆区域进行物理隔离改造,在教学活动之外的时间向社会开放,并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第三方运营及管理机制。四是大力拓展体育产业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体育”模式,打造网络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县级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平台,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规划建设“线上线下”体育消费平台, 通过专业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移动服务终端(APP)等,为广大群众获取体育信息、参加赛事活动、预约健身服务、选购体育用品、加入体育微社区(运动圈)等方面提供在线服务。

(三)进一步丰富产业发展模式。一是大力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业。积极整合体育、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农业、物流等方面资源,发展具有兰陵地域特色的体育休闲旅游产业。推进环会宝湖体育休闲养生旅游项目建设,完善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旅游资源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建设尚岩、鲁城等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休闲旅游小镇。二是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加强赛事管理,努力提高办赛水平。继续举办好兰陵县全民运动会、兰陵县全民健身运动会和中小学体育联赛等综合性赛事,加快推进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激发赛事活力,提高赛事影响力。积极培育兰陵国际马拉松品牌赛事以及健身跑、健步走等群众乐于参加的健身活动。积极承办国家、省、市各级的高水平体育赛事。设立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联赛,积极创建特色品牌赛事。积极引导企业、协会参与,大力培育专业化体育赛事推广和运营机构,进一步丰富竞赛组织主体,活跃体育赛事经济。三是大力推动康体结合,充分发挥国民体质监测站的作用。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运用竞技体育科技成果服务群众健身。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常规体检中增加体质检查项目,发挥我县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促进体育与运动康复、医疗卫生融合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开办体质测定、健康咨询和康复理疗等各类机构。继续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中小学校全面落实达标测试活动。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向全社会公布监测结果。四是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业。认真贯彻落实《彩票管理条例》,进一步优化市场布局,扩大市场规模,完善销售网络,培育和拓展户外体育彩票市场,不断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和销售量。强化销售风险防控体系,加大体育彩票宣传和打击私彩力度,确保体育彩票业健康发展。五是大力发展足球等潜力项目。认真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将发展足球运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创新足球管理模式,完善足球产业链,积极推动足球事业改革。普及提高青少年足球,实施校园足球行动规划和青少年精英足球培养方案,广泛开展校园足球联赛,探索建立“教体结合”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社会足球加快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足球活动,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推动社会足球加快发展,加大足球场地建设和管理的投入,改造和提升中小学足球场地,及时总结足球项目改革经验,促进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潜力项目加快发展。六是促进其他门类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商业与体育融合发展,鼓励各地利用大型购物中心,建设多功能的购物、健身、娱乐综合体。大力发展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和中介服务业,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积极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发展,支持金融、地产、建筑、交通、制造、信息、食品药品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促进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体育物业、体育文学创作等新型业态发展。加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体育产业联合会等建设,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的协会和中介组织,促进各业态协调发展。

(四)激活社会力量,吸引各方资本参与。一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向社会资本全面放开体育市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积极施行出租出售、减租免租等措施,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将服务业等行业的闲置房产改造为体育健身场所,发展体育产业。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自主创业培训和辅导,帮助个人创办小微体育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多渠道开拓市场。支持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国内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拓宽体育招商渠道。二是强化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工作机制,明确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科学制定购买程序和指导性目录,将全民健身活动与公益性体育竞赛组织承办、体育职业与运动专业技能培训、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公益性体育文化产品创作与宣传、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推广、公共体育设施运营与管理、公共体育规划政策研究与资讯信息统计分析、体育场馆设施和健身机构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等公共体育服务事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企业和机构等社会力量承担。三是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创新支持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或在全国股转系统、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支持外向型体育企业到国际发达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鼓励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起成立体育类专业融资担保公司,加大对体育企业融资扶持力度。允许以商标、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入股组建体育企业。县政府统筹利用现有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设立县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投向体育企业创新和小微企业、体育服务业发展等领域,促进创业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落实贷款贴息等支持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展体育公益事业。

(五)完善扶持政策,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引导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服务。借鉴外地经验,适时研究推出医保卡余额购买健身服务制度,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二是完善土地优惠政策。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群众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加强体育设施竣工验收和执法检查,对发现未达标准而通过验收、验收合格后改变用途等情形的,严肃追究责任。凡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鼓励基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三是完善税费价格政策。落实国家激励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性组织取得的收入,可按照税法有关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积极支持体育企业申请高新技术认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体育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可按照税法规定扣除。鼓励企业捐赠体育服装、器材装备,支持贫困和农村地区体育事业发展,对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条件向体育事业的捐赠,按照相关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对体育场馆的自用房产和土地,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四是完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大力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重点引进体育产业职业经理人等高端人才。将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鼓励支持大学生、退役运动员等从事体育产业工作,并将其纳入地方创业扶持范围,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优惠和补助。鼓励街道、社区优先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

四、组织实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将其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要认真落实体育产业与文化、服务业、健康、养老等产业享受同等优惠的政策。建立发改、规划、财政、文化、旅游、工商、税务、统计、体育等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分析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和问题,研究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优化体育产业发展布局。

(二)规范行业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推动制定完善我县扶持政策。建立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定期开展统计,发布体育产业研究报告。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工作。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体育组织、体育企业、从业人员的诚信建设,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发展。

(三)加强监督落实。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密切协作配合,研究制定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配套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确保工作取得成效。县发改、体育等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对本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


附件: 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兰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5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