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陵县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 索引号 llxsijiuzhongxue/2022-0000006
  • 发布机构 兰陵县第九中学
  • 公开目录 规划计划
  • 发布日期 2022-09-30
  • 文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名称 兰陵县第九中学五年发展规划(2020-2024)
兰陵县第九中学五年发展规划(2020-2024)

第一部分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基本情况

兰陵县第九中学始建于2017年7月,201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位于兰陵县孤山东路,是一所隶属于兰陵县教育和体育局主管的公办性质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教职工100余人,教学班68个,在校学生3000余人。

学校占地面积58.9亩,建筑面积3.5万余平方米。学校建有教学楼3座、综合楼2座、宿舍楼1座、餐厅楼1座。校园总体布局合理美观,建筑典雅大方,环境优雅,景色宜人。

学校在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坚持“质量和特色并重”的办学思路,把“成就每一个人”作为办学目标,以开展“沂蒙精神”进校园活动为抓手,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狠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着力点,把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增长点,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效能,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学校各项工作都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2021年11月,我校成功举办全县初中“师友互助”课堂教学现场会;学校先后被评为“兰陵县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临沂市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诗词校园”、“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寒假读好书优秀组织单位”、“临沂市中小学生童心向党”手抄报“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学校食堂被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中小学校星级食堂”称号。

二、学校办学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需提升。我校现有教职工172人,其中在编教师119人,聘用临时代课教师46人,临时代课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26.7%,比例超过四分之一。学校近两年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达到115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7%,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学能力都急需提高。

(二)生源基础差。我校生源基本上来自于周边农村和学校驻地村庄,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家庭教育环境缺失,学习目标不明确,成绩较差。

(三)教育教学质量与先进学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虽然初中部和小学部的成绩位列县内同类学校前列,但是与我县第一梯队的学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教育质量还有很大地提升空间。

(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进一步加强。经过近阶段的整顿和教育,学生虽然在课间操、宿舍管理和上放学秩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班风的打造和学生自制力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书写习惯,需要下大力气进行引导和修正。

(五)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意识比较落后。大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传统,重养轻教。有的家长重教而又不会教只注重给孩子定目标,但却不注意教给孩子正确的道理和方法;有的非常爱孩子,但却不能跟孩子很好地交流与沟通;有的只想物质上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却不能腾出时间多陪陪孩子;有的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攀比,自己却不能做出好样子,唠叨多、说教多、训斥多、打骂多或娇宠、溺爱多,亲子关系、亲子沟通也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等等。

第二部分办学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办学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现代教育内容为主体,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现代管理为基础,推进现代化学校的整体改革。践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的教育理念,树高标准目标,创高品质学校,立高素质教师,育高水平人才,强调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积极创设条件确保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着力构筑教育人才高地,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创新力强的教师队伍,建设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学校。

二、发展目标

1.德育建设。以人格教育为主题,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自我管理为抓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推进德育科研改革,加强学科德育和德育课程建设,完善育人机制,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努力构建充满地域特色、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和创新性的德育工作体系。

2.队伍建设。以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创新力强的教师队伍为目标,积极推进用人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大力实施名教师、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努力实现队伍管理科学化、结构分布合理化、学科教师专业化,逐步形成人才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局面。

3.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培育校园文化特色,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着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努力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

4.内涵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队伍建设、质量建设、管理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教育改革与管理创新,努力实现发展理念、发展重点、发展方式的“三大转轨”,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与办学特色。

第三部分目标任务和实施策略

全校上下要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开拓创新,围绕奋斗目标、落实重点任务,全面实现办学标准化、发展规模化、管理精细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着力培养教师队伍,初步构建多元智能理论基础,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

一、学校德育建设

坚持以德立校、科研兴校,充分利用、发掘社会和学校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德育科研课题,大力开展德育技能培训,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新型德育体系构建,突出德育工作特色,不断完善育人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德育为首的良好局面。

1、整合德育内容与形式,构建立体化德育格局。遵循开放、多元、动态的现代社会发展规律,适应瞬息万变、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和高度开放、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线性结构、单一内容和凝固模式,教会学生接受21世纪的各类挑战,面向现代社会,重新整合德育内容和形式,形成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有机结合,理论、知识、能力、行为并重,课堂、学校、社会相连的开放、多重的立体化德育课程。

2、深化德育机制改革。构建符合我校德育发展的和谐德育体系,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创新德育发展机制,完善领导管理机制、经费投入机制、表彰激励机制、专项督查机制;深化德育评价体制改革,完善德育评估基本要素、学生思想品德综合评价细则,建立社会化德育系统,确立分层次的学生德育目标,组织德育教育和考核。

3、贯彻落实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点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强化三大意识教育:一是树立争一流的意识,教育学生建立一流标准,造就一流人才的后备力量;二是树立时代意识,明确时代赋予的重任,敢挑时代重担,争做新时代的优秀人才;三是树立国际意识,正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明确竞争激烈的国际大环境对人才的全面要求。

4、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德育工作与学生需要相统一为思路,探索新途径,挖掘新潜力,构建新格局。以行为规范养成为基础,以法制纪律教育为关键,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形成稳定的思想基础,创新高效的教育机制,保障德育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与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个性化。

5、实现家校共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网络作用,促进家庭与学校有机结合,塑造精神品格、丰富精神文化、回归教育本质,为教育内涵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底蕴。坚持精神立教、文化兴教,在传承、创新、实践、成果四个方面下功夫,构建教育新文化、形成教育新特色。

二、教师队伍建设

1、干部队伍建设职业化。以“提升素质、转变职能、发展能力、适应改革”为目标,建设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的干部队伍。坚持推行干部竞争上岗和聘任制,推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改进对干部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建立干部目标考核体系,加大群众评议力度,建立干部集体学习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评议制度,制定定性和定量考核标准,加大年度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力度,推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

2、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素质提高工程、资源共享工程,努力实现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化、结构分布合理化、学科教师专业化,逐步形成人才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用人体制和管理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能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把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明确新世纪学校教师的任务与使命,结合教师全员培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促使广大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自觉性。

一是创新教师教育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开展教师教育培训,构建教师教育体系:新教师岗位能力建设体系、中年教师学历层次提高体系、骨干教师功能引领体系,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是整体优化教师资源。建立“骨干教师工作室”,建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考核、培养、使用制度,建立骨干教师资源共享制度,建立“青蓝工程”教师帮扶制度,试行流动教学模式,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教师的创造力。

三是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全力推进专业化建设,由合格型、经验型、苦干型向专家型、学者型、科研型转变,不断提高教师的发展力和创新力。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促进教师奋发成长。

3、实施名教师培养计划。从全国重点大学引进一批素质好的优秀毕业生,积极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选送学科拔尖人才定向攻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实施重点培养计划。加强对名师教学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开展“名师论坛”,成立“名师工作室”,实施名优教师资源共享工程,使其成为全校教师的核心力量。

4、实施全员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丰富专业知识。已完成学历提高达标的教师重点培训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与教育发达地区、县内市内重点学校见习实践交流活动。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学校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以岗位管理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为目标,全面实行聘任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完善教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建立优秀教师“上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的用人机制。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改革教职工分配制度,建立与工作业绩和创新成果相联系的激励机制。

三、学校内涵建设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我校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挖掘新动力、确定新战略、创设新机制、实现新突破;把立德树人作为抓教育质量的根本任务,不断壮大发展规模、不断研究质量内涵、不断提升办学效益,实现发展理念、发展重点、发展方式的“三大转轨”。由抓外延扩展、数量增加转变为抓内涵发展、质量提高;由注重投入保障、办学条件改善转变为提升办学品质、创新教育特色、促进人的发展;由粗放管理、终端评估转变为优化过程、全程管理。

1、确立内涵发展目标。按照内涵发展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环节,构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格局,树立质量立校的强烈意识,在内涵上做文章,在精细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创品牌,在创新上谋发展。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学校体现价值,让教师彰显精神,让学生绽放个性。

2、突出内涵发展重点。强化基础型课程,重视语文、数学、英语、核心学科;优化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基础学科;实现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注重管理水平,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寻求质量提高办法,注重学生和谐发展,突出重点和关键环节,抓住实践层面的主攻方向,实现规模、质量、功能、效益同步提升。

3、探索内涵发展途径。遵循办学理念,抓住内涵本质,拓展知识领域,创新特色教育;打造学科品牌、创设名优工程、挖掘文化潜力、强化质量立校,营造育人氛围;精心培育名师,坚持持续发展,永葆学校活力,把握办学方向,严格质量目标,深化课堂改革,提升教育效益。

4.深化课程改革。保证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现代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管理,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有计划地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认真研究学生课业任务,留足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思考问题的时间、动手实践的时间、了解社会的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5.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并重,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努力提升办学品位,争创品牌。实现教育过程从课程教学到全过程全方位教育的提升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科教研向纵深发展。

四、校园文化建设

1、改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办学标准化,教育功能完善,教学手段先进。一是办学条件现代化。学校设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做到场地充足、设备现代、功能齐全,实现校园联网、区域联网、国际联网,教学手段现代化。二是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三是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四是教师队伍现代化。教师学历高等教育化、教师来源多元化、学科教师专业化、培养机构综合化。五是教育管理现代化。推行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探索建立现代教育体制、现代教育制度和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大力应用现代管理手段,促进管理专业化。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革命老区生态环境建设,扎实开展绿色校园创建活动、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培育良好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为师生建设一个整洁、美观的学习环境。推进学校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学校组建文艺社团,坚持用高雅文化提升校园品味,渲染校园文化氛围,秉承革命老区文化传统,传承革命老区文化遗产,编写革命老区文化教材,净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心智,矫正学生行为;坚持用各类活动培育师生坚毅的性格、刚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大力实施“校品”建设计划,着力培育特色学校,优化育人环境。

第四部分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

坚持把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坚持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民主集中制。切实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学校党建工作活力。

二、完善后勤管理

借鉴先进的后勤管理模式,运用科学的组织形式,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保障后勤工作任务的完成和规划目标的实施,对学校后勤设施逐步实行社会化的管理方式,在学生的生活区域和运动区域,结合学生的自我管理,实行“生活导师制”和“活动导师制”,实行“规范+自主”的管理模式。

三、推进依法治教

严格遵照教育法律、法规,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执教。提高全体教职工依法治教的自觉性。建立健全教育执法责任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全面实行校务公开,推进教育发展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努力形成学校依法办学、学生依法接受教育的良好局面。

四、完善实施机制

强化规划引导功能。高度重视规划在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定重点专项规划,落实年度计划,实行年度计划报告制度。各处室要加强对规划及其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提高维护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要根据学校的规划纲要,制定本处室组的年度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全校上下必须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正确的指导方针,清晰的发展目标,明确的办学方向,既定的工作任务,有力的保障措施,团结一心,积极进取,实施规划目标,落实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办人们满意的学校,为兰陵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